张津墚:放飞自我 - 面向未来

乐居咖 人气:2.9W

从轻工学院设计系毕业并在清华大学环境艺术系进修,张津墚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装修设计这一领域,在装修的各个领域历练一番之后,张津墚最终选择室内装修为自己的主业,他深深感受到这个领域无穷尽的魅力。

张津墚:放飞自我 面向未来

张津墚


  【记者】:您今天将发表的设计演讲是放飞自我,面向未来,您是想跟我们传达一些什么样的理念呢?

【张津梁】:我是来自大连的本土设计师,大陆特别是内地的设计师,往往我们有非常好的冲劲,但是往往这种大赛也好,很好的一些设计机会也好,更多青睐的是港台的设计师,很多国际管理酒店都是一些欧美的设计师在做,包括我们这两年的奖项也看到了,港台的设计师占的比例非常大,我觉得作为本土设计师,我们如果是在这个市场当中,设计师面向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能够放飞自我。你的视野必须要开阔,你不但要放飞自己的视野,放自己的身体,放自己的心灵。我是想,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娱乐项目,比如你让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做一个大型桑拿浴,他没见过怎么能设计好呢?尽管最近几年我们的发展非常快速,很快的和国际接轨,但是这种放飞一定是必要的,所以我建议设计师多出去看,多去接触不同的环境,其实这样的一次活动勇敢的参与,您也是勇敢的放飞了自己,和大设计师一起去探讨设计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去到美国建立自己的设计师事务所,其实中国人并不笨,跟他们接触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我们比他们更加刻苦,因为我们的起点更低,我们的压力更大,所以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更加执着。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应该有自信。事先是有自信才敢放飞自己,因为放飞以后发现了差距,让你找到这种差距之间的切合点,你缩短差距的时候,自信更足了,这个时候你更有信心去放飞自己。

我认为在你放飞自我的时候,你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这次金融风暴,就看到中国未来的市场有多么庞大,中国的希望,我在新加坡能感受更多的金融风暴,它对美国的经济影响非常强。有些公司萎缩得特别厉害,就是你是不是能够把自己全球化?未来设计师是在全球的立场上,在一个全球共同竞技的平台上,所以这个时候你会知道面对未来的时候,你应该学会更多知识。你自己不是一个神,能囊括所有的知识,这时候你就要有很好的心态,因为放飞了你能包容别人,也能够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就不会那么狭隘了。我在上面要讲一个一九法则,一个设计师是为别人而做,你考虑你的使用者,你的投资人。前两天看杨澜写一篇报道,她说她采访一个日本的设计师讲述从没有穿过的裙子,她说真正看到我的设计不是我想要的设计,被枪毙的方案有可能是我的想法,但是现实永远是有条件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我们就应该选择九合一,你把九个案子当做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支撑,那个案子可以出来评奖。

另外就是,你是不是能用90%的时间,用在你真正所专心的一个案子上,九和一是这样,分为三、四个层次。所以我认为一旦要做了以后就发挥自己的优势,因为市场要细分,当知道自己优势的时候你就不会盲目了,你就会把那些大家都看好的机会当成你自己机会。我在我的团队当中,我们在酒店方面、娱乐方面会宣传比较多,可能更多是和生活的提升更加有关系,因为一个建筑师变成室内设计师,和一个学美术设计师的人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我是属于后者,所以我觉得我们第一要整合,要请很多建筑师,让他们来给我们做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里,这种互补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

【记者】:我觉得非常棒,一会儿期待您的演讲。那么,您怎么看现在家装公司的萎缩?

【张津梁】:我想是这样,你说的大公司它的业务量在萎缩,有句话叫“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因为你看大的趋势,面向未来,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住宅项目是分离的,一部分变成更多的精装修房,它不需要一个一个的单件设计,所以你的业务量一定会萎缩。而另一方面已经分离出一些中产层以上的有钱人,那些社会的高端,他们永远把自己的房子,还有很多人在独立做自己住宅的设计。那这部分你选择在哪里?如果你在选择住宅上,可能就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体系来支撑市场的需求,那时候更多的是你的加工厂,因为装修不需要你做。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把自己变成顶尖的设计服务者,为那些人做单件的个性化服务。

【记者】:现在我知道有一些设计单位,他们也在积极的推进和房地产商精装房的服务,包括前期设计的参与和后期的战略合作,您怎么看这样一些品牌和地产的嫁接呢?

【张津梁】:这是必然的,因为市场需要这样,刚才我说到了第一条线,未来的个性化通过陈设来表达,所有的配套物品是跟这些生产商再去结合。所以设计师在这当中应该怎么样选择自己,要么你就变成一个完全精品个性化的设计师,单独做优质服务的高端设计师。

【记者】:您把自己定位是哪一种设计师?

【张津梁】:其实我认为住宅项目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更倾向于一对一的服务,因为那个更能实现个人的一些想法。

【记者】:在今天的采访当中我觉得您的想法很新颖,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