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光的设计 -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乐居咖 人气:2.39W

蔡孟:光的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蔡孟

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2010年至今, 中国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集团)设计研究院,照明设计所所长

2007年~2009年, 中信建筑设计(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照明设计总监

2006年~2007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设计一所,照明设计总监

2005年~1994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主要照明设计作品

·国开行总部大楼,2010年,建筑照明   位于北京市长安街复兴门,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

·北大歌剧院,2010年,建筑照明   位于北京大学东门,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

·交通银行大厦,2009年,室内照明   位于北京市金融街,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

·福建广电中心,2009年,景观、建筑照明   位于福州市,占地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

·黄花国际机场,2009年,景观、建筑照明   位于湖南长沙,占地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

·长沙湘江风光带,2007年,景观、建筑照明  位于湖南长沙,总长约为3.2公里

在有关设计的各种话题中,我们最熟视无睹亦最不容忽视的是光线的营造。说无睹,是因为它无处不在,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说不容忽视,恰是它作用于我们的内心感受,有意无意中,我们被它所营造的氛围所感染。

然而,很好地运用光线,即创造性地设计光线,远非非此即彼,只有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似乎所有的设计都适用于这句——设计师才算是触到了光的灵魂,也算是对这种自然天赐的尊重。

于是我和照明设计师蔡孟的交谈,也没有逃离技术与艺术,他说对光的设计,这点尤为突出。

记者:单说在室内,光的设计比重占多大呢?

蔡孟:不好说,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光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室内是个闭合的空间,光环境是要把自然界的光或者状况体现在室内。以前我们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比如一个360度发光的大灯泡,它能解决照明问题,但是想要塑造空间的环境和氛围,它就太单一了。

人的情绪是多样化的,需要的空间感受各不相同,这个时候光的重要性就显现了。准确地说,人的需求的复杂化,或者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光的重要性。光最大的一个功能是,能重塑整个空间环境。例如白天感觉是很理性的环境,通过光的二次塑造,可能营造出另外的东西——暧昧?情绪化?娱乐性?当然都可以,只要被需要。

这都是硬件的东西无法达到的。比如你摆了一个很方的桌子在这里,要求突然让这个纯办公的环境变成别的空间,通过这一个家具你很难创作,但是光就完全可以做到,可以弥补此时空间环境的不足。

记者:从发展看,目前在室内设计方面,光的设计还处在最基本的满足功能需求阶段。

蔡孟:对,可以这么说。10年前在北京找一个照明设计师很难,没有职业的照明设计师,只能找卖灯具的人,还能满足一些功能要求。但是缺少很多,缺少氛围的塑造,也缺少技术性,因为没有一个准确的技术含量。

现在节能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一个很好的设计理念重新分布光能源并选择合理的电器节约能源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在国际室内照明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绿色化,这对我国的照明设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刺激。

在欧洲,很多设计理念5年前就开始推广了,比如垂直照明(也称立面照明)。什么是垂直照明?简单地说,就是进到一个房间后,你对空间的界定实际上不在于地面,而在于墙面。人们对300平方米的大堂的空间感并非来自地面的铺装,而是来自四周围合的墙体。通常的照明做法是把灯具装在顶上,地面被照得通亮,但墙面是黑的,我们无法拖着一个受光面移动,此种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到这个光的存在,如果地面铺上地毯那就更糟糕。

垂直照明就是立面要亮,如此即使垂直功能性照明度不是很高,人们同样会感觉到墙面、空间的亮度,而且用电量会降低很多,灯具的使用量也会减少。这种新的照明设计理念,催生了一些新的灯具——以前的灯具都是垂直配光的,光下来就是圆锥体;现在不是了,偏配光使得洗墙灯问世,光泄下来像水一样把墙面从上到下洗了一遍。传统灯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要节约地科学地用光,就只能依赖于新的技术解决立面照明问题。

现在大量的灯具供应商开始研究偏配光灯具,这对设计是个促进。以前做博物馆画面照明的设计,我们只会用一种灯,现在可选择性就很多了,这给设计带来了很多方便。照明新技术为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比如LED节能技术。

绿色照明不单单是节电,还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体现这个概念。灯具的生产和选用要考虑它的回收性、施工的便利性等。节能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实现,可以通过光源的选择,比如LED,也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通过控制系统节能是非常可靠的,据实践,用控制系统可节电30%~40%。通过研发,控制系统还可以更绿色。

记者:技术有保障,设计就能有发展?

蔡孟:照明设计现在也是市场化,所以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业上,主要看你对前沿的灯具技术的了解。世界最先进的产品,设计师一定要熟悉,如果不熟悉,设计很难做。很多时候,国内设计师遇到厂商推销灯具,许以利益,这个做法不对。如果你经常用一个十分大路货的产品,将永远得不到新的感受,那种体现新技术水准的感受。

当然很多设计师也会做一些不理想的项目,以弥补经济,这很正常。但是有些项目,就得靠设计师对前沿产品的熟悉程度,才能做出一个有追求的设计,所以对国际专业的了解,一定要及时。国际上的照明行业在上世纪50年代就起步了,而我们的确很晚,须要做大量的功课。

真正的照明设计是重新塑造一个光照环境,它有科学的东西,也有理性的东西。在熟悉了技术标准的情况下,设计的艺术性就非常关键了。目前,我们国家好的照明设计师很少,原因是设计人员很难有良好的心态和知识结构把很理科的很技术性的东西消化掉,并且欠缺艺术修养。我一直认为照明设计要做得好,一定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得好。照明设计是一个技术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同时还要更多地强调艺术性的东西,因为设计师要用这种设计去引导市场、引导消费。

记者:我们国内的照明技术对设计起到什么样的辅助作用?

蔡孟:只是价格低廉,不具备任何优势。而这种低廉的价格并不是技术发展的结果,相反是因技术的欠缺而产生的停滞。作为照明设计师,我也很困惑,想用好的产品,只能用国外的,然而甲方对此预算没有概念。照明设计一般不作为独立的成本,灯具产品成本只占工程预算的5%,这其实是不够的。照明设计要追加预算,但是甲方本就没有考虑这块,照明设计师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照明设计师来说,更多的只是对产品的熟悉,不可能介入到产品的开发,进行技术探索。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能把光环境塑造好,同时达到一个目的:纠正以前室内设计那种常规化的照明设计方案。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记者:照明设计对空间——任何空间——干预有多大?

蔡孟:举一个苏州酒店的例子。由于酒店的景观面积有9万多平方米,设计初始就得有一个通盘的清晰的思路。以前整个区域就一个颜色,照明设计有三点比较基本的东西:第一是色温。色温就是色彩,用红的、白的还是其他什么颜色,这是有区别的。第二是照明空间,做多亮?国家大剧院的照明设计就是个例子,最早做的是建筑外立面的照明,按照欧洲标准是60个赫兹,结果你发现夜晚路过的时候找不到它,太暗了,因为长安街的整个照明设备太亮了。第三就是选择宽的光度还是窄的光度。这些就是我们讲的生态化技术。

从景观上来讲,道路只有一个颜色,公园区也只有一个颜色,没什么变化。在该酒店的景观照明设计上,我们作了突破,就是要营造不同的氛围——下午七八点之前,塑造一个夕阳下的感觉,就是暖暖的金黄色的标准;下午8点到晚上12点之前,塑造另外一种氛围,色彩还原性比较高,看什么东西都很舒服,像白天的色彩一样;晚上12点以后,我们就觉得能不能把月光拉进来,塑造那种很清冷的感觉。

像这种突破,在以前那种景观照明或者园林照明一个色彩的时代是不会出现的。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比如LED的色彩变化,去做各种各样的颜色,来丰富景观照明设计。

记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照明设计行业的潜力有多大?

蔡孟:中国的市场会很大。尽管如此我始终认为应该有一个度,城市也不一定是越亮越好,脱离文化、脱离实际地制造一个地标是很恶心的一个事儿。美国国家海电局曾在太空拍过一张地球的照片,一般说法是哪里最亮哪里就是地球上最发达的地区,从照片看,西藏那儿是黑的,北京、上海都很亮,意味着消耗能源也很多。我个人认为围绕能源做设计,将来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方向。

记者:谈光的设计的时候,我个人感觉我们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自然的光,我们时常没有很好地利用它。

蔡孟:我觉得这跟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关系非常大。现在欧洲的很多设计很巧妙,如果光下不来,通过倒光屏就可以把阳光折射进来,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光,这就是节能的措施。我们的设计起步晚,需要加强和国外同行的交流,他们的确经验丰富。学吧,跟着人家跑,过几年,我们自己也就渐渐跑起来了。